2022年,是全球純電動車全面啟動的元年。
過去三十年,雖然部分製造廠商已如鴨子滑水,持續研發電動車技術,但由於過去電動車一直是「賠錢貨」,投注大筆研發經費難以回收,車價居高不下,產業界和消費者並不相信電動車會成為流行趨勢。
最大的關鍵是,電動化和智慧化是車輛產業變革的兩大趨勢,電動車如同一台移動式的電腦、一座移動的資料中心,所有零組件都要電子化,電動車已屬於資訊科技產業範疇,對傳統汽車業者來說,都是新的學習和競賽。傳統汽車大廠多有百年歷史包袱,產業生態從機械產業要轉型到電子電控資訊領域,研發、生產、製造和管理的思維畢竟大大不同,車廠多不敢貿然大幅轉變,使得電動車推展進度緩慢。
但特斯拉在2012年之後,如旱地拔蔥,在純電池電動車的成果打開世人的全新視野,眼見大限又即將來臨,迫使各大車廠發展電動車的態度改觀,開始加入戰局,研發油電混合車款。2017年全球電動車倡議聲浪響起後,不得不加快轉型步調,到2020年,各大車廠從過去的油車改款油電混合動力車,到陸續推出純電平台的車款,風風火火朝純電動車轉型之路邁進。
掌握最新AI、5G、區塊鏈應用!免費訂閱《數位時代》日報及社群活動資訊
- 轉型步調較早的賓士集團(Mercedes-Benz),在2016年起,即投資超過100億歐元持續研發電動車,目標是2022年,賓士旗下超過10款不同電動車投入市場。
- 美國汽車巨擘福特在2021年初大膽宣示,要在兩年內於2023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廠,一年生產近60萬輛電動車。到2025年之時,將投入220億美元(約新台幣6000億元)的鉅資在電動車和自駕車的發展。
- 過去專注在油電混合動力車款的日本汽車大廠豐田(Toyota),直到2021年底才推出純電動車,但一口氣布局16款新電動車,並決定在三年內自主研發,推出更有智慧的車載系統。
- 瑞典國寶車廠富豪集團(Volvo),2021年推出第一款電動車,目標2025年旗下新車款半數將是電動車,2030年轉型成純電動車品牌,全面生產電動車,旗下的燃油車將走入歷史。
- 英國高級豪車品牌賓利(Bentley)也力拚轉型,宣布2026年起不再賣燃油車,2030年起正式成為純電動車品牌。
- 日本的本田汽車(Honda)宣布電動車的藍圖,未來將投注5兆日圓(約新台幣1.2兆元)研發費用,目標2030年之前,在全球推出超過30款電動車;並早已訂下2040年不再銷售燃油車的目標。
- 英國豪車勞斯萊斯(Rolls-Royce)也設下2030年全面電動化的目標,同時將不再生產、銷售內燃機引擎汽車。
- 自1990年即投入純電動車研發的韓國現代汽車集團(Hyundai),在2021年宣示,將投資520億美元,陸續推出44款新能源車款,預期2025年一年銷售100萬輛新能源車、2040年實現全產品線電動化的目標。
- 2022年4月初,中國汽車廠比亞迪(BYD)宣布,從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產,未來將專注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產銷。
上述訊息,揭示著全球主要傳統汽車大廠競相轉型的事實,且核心目標瞄向2030年全面生產電動化、2030年或至遲2040年不再生產銷售燃油汽車,全面「棄油轉電」。
電動車市場規模超越晶圓代工,有機會成台灣下個護國神山
台灣過去在3C、半導體等產業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,不論是電腦、手機等消費性產品和晶圓代工產業,在世界上均有口碑,是支撐台灣經濟主要的能量和動力。以2020年的數據來看,個人電腦在全球的市場銷售金額是3000億美元、智慧型手機是6000億美元,純晶圓代工是850億美元。
至於電動車的市場規模,則已超過全球的半導體產業。預期10年內,將進入爆炸成長期,未來20年內規模會再翻倍,足以支撐幾十座的台灣「護國神山」。
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預估,2020年全球純電池電動車的平均價格約為4萬美元。假設電動車隨市場擴大,電池成本和前期投資成本攤提都下降的話,未來一輛車平均售價可望降到3萬美元。
在各種車輛(不包括二或三輪)中,有9成比例是屬於乘用車,就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分析,未來電動車的市場規模之大,超乎想像。
根據彭博社(Bloomberg)的數據,2020年乘用型電動車銷售320萬輛,占所有新車銷售量7300萬輛的滲透率大約是4.4%,若以每一輛電動車平均售價3萬美元計算,2020年乘用電動車銷售金額達到960億美元,一年創造的商機就超過純晶圓代工。
推估到2030年,電動車滲透率34.7%,年銷售3300萬輛,同樣以一輛車售價3萬美元計算,市場規模高達9900億美元,已超過電腦加上手機總和,也超過晶圓代工的10倍。 到2040年,以滲透率68.7%估算,規模高達1兆9800億美元。
近2兆美元的市場規模,比起2020年的晶圓代工850億美元大了超過20倍;甚至是2020年個人電腦、智慧型手機、晶圓代工三者總和的2倍。
半導體產業未來成長仍可期,根據Digitimes Research預估晶圓代工到2022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(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, CAGR)為6%。假設依照這個預估值推演,純晶圓代工到2030年、2040年銷售規模估算將達1520億美元、2720億美元。
至於個人電腦和手機市場因相對成熟,已趨於飽和,成長空間較平緩,根據國際資訊公司IDC(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)的預估,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到2025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分別為2.5%、1.7%。依據此水準推估,到2030、2040年的銷售額,個人電腦將達到3840億美元及4920億美元,而智慧型手機分別達7100億美元、8400億美元。
與預估2040年的銷售額比較,晶圓代工、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三者合計為1兆6千億美元,仍比不上電動車的2兆美元。電動車未來的世界盃有多大,由此可見一斑。
事實上,這只是乘用車的市場預估,還不包括貨車、卡車、巴士和其他特殊用途等車輛。
如下圖所示,2021年電動乘用車的銷售量與整體乘用車銷售占比是9%,電動貨車及卡車銷售量占整體貨卡車比例僅1%、電動巴士則占所有巴士銷量的44%,其中電動乘用車及巴士的銷量比則明顯較2020年的4%、39%提高。
車輛市場以乘用車為大宗,約占所有車輛(不包括二輪及三輪車)近9成,貨車、卡車、巴士等約一成左右,但以平均售價來看,貨車、卡車售價最少3至5萬美元起跳,巴士車輛售價幾乎在30萬美元以上,若加上數量龐大的二或三輪電動機車,貢獻的數字絕對比2兆美元還要更多。
換一個角度來看,未來的成長性更是值得期待的商機。各國預期在30、50年內實現轉型為電動車政策,即便汽油車無法全面淘汰,但電動車的銷售占比邁向80、90%時,整個電動車市場規模、成長動能將不可限量。
在台灣股票市場市值中,半導體類股占了40至45%,相對來看,電動車市場如此之大,如果台灣企業能抓住時機,成為產業鏈中的重要角色,必能創造新的經濟奇蹟。
本文授權轉載自《電動車產業大未來》, 宣明智、傅瑋瓊著,天下文化出版
責任編輯:傅珮晴、蘇柔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