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/Nissan)
百年車廠日產汽車(Nissan)正面臨嚴峻挑戰,營運狀況每況愈下,甚至被高層預警僅剩 12 至 14 個月的生存時間。為求突圍,日產一方面宣布裁減全球 9,000 名員工,另一方面積極尋求與本田(Honda)的合作。近日,兩家公司正式展開經營合併談判,預計在 2026 年成立新的控股公司,創造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。
營運困境:銷量下滑與決策失誤
日產近年面臨多重挑戰,導致銷售與利潤大幅下滑。執行長內田誠分析了三大問題:
1. 錯估電動車市場趨勢:日產在油電混合動力車款的開發上明顯落後,尤其在北美市場需求激增的情況下,產品布局未能跟上。
2. 中國市場壓力: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擠壓了日產的生存空間,導致銷量持續低迷。
3. 三缸引擎策略失誤:放棄四缸引擎改推三缸引擎的決策在中國市場未獲好評,進一步影響銷售表現。
此外,日產與最大股東雷諾(Renault)的關係也逐漸疏遠。雷諾已多次減持日產股份,並計劃未來繼續拋售,讓日產不得不尋找新的合作對象。
與本田的合併計劃:資源整合迎接電動化時代
日產與本田於 12 月 23 日宣布,將展開經營合併談判,計劃於 2025 年 6 月達成最終協議,並於 2026 成立控股公司。根據協議,控股公司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,由本田主導管理,但雙方品牌仍保持獨立運營。三菱汽車(Mitsubishi)也可能參與合併,進一步壯大規模。
(圖/Nissan)
合併的主要目標在於應對全球市場競爭與電動化趨勢:
1. 技術共享:雙方將共同開發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,降低研發成本並提升效率。
2. 中國市場布局:透過資源整合,加強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投入,提升競爭力。
3. 市場規模擴大:若三菱加入,三家公司的年銷量將超過 813 萬輛,市值達 580 億美元,成為僅次於豐田(Toyota)與福斯(Volkswagen)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。
市場挑戰與未來展望
儘管合併被視為日產與本田重振旗鼓的重要戰略,外界對其效果仍有不同看法。前日產執行長高恩(Carlos Ghosn)直言,合併恐使日產逐漸失去自主權,淪為本田的附屬品牌。然而,雙方高層對於整合後的市場競爭力充滿信心,並預計新控股公司的年營收將達30兆日圓(約1910億美元),營業利潤突破3兆日圓。
在全球汽車業面臨電動化轉型與競爭壓力的當下,本田與日產的合併可能重塑行業格局。這場日本汽車業的重磅重組將如何影響全球市場,需要持續關注。
買電動車MYEV採編
優質業務推薦:林昱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