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/ BYD)
在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(EV)領域中,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正在進行激烈的競爭,但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回報。根據顧問公司 Alixpartners 的數據,預計到 2030 年,在中國現有的 137 個 EV 品牌中,只有 13.8% 能夠實現盈利。以下是一些關鍵見解:
1. 盈利格局
○ 贏家與輸家:在 137 個 EV 品牌中,只有 19 個預計能夠盈利。其餘品牌可能退出市場或爭奪較小的市場份額。
○ 降低成本策略:中國的 EV 製造商積極推出新型車款,並擠壓供應商的利潤以降低成本。這場激烈的價格戰已經持續了近兩年,影響了部分參與者的利潤空間。
○ Byton 的例子:曾經是一家有前途的 EV 初創公司的 Byton 在 2021 年申請破產。這凸顯了企業在平衡創新、生產成本和盈利能力方面所面臨的挑戰。
2. 主導地位之爭
○ 比亞迪 vs. 特斯拉: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和美國巨頭特斯拉之間的競爭持續不斷。兩家公司都在爭奪 EV 市場的主導地位,進一步加劇了價格競爭。
○ 歐洲市場影響:然而,這種情況不僅限於中國。歐盟對中國 EV 徵收額外的臨時關稅,預計將使中國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從預測的 15% 下調至 12%。
3. 未來之路
雖然 EV 市場蓬勃發展,但實現盈利仍然是一個複雜的難題。中國製造商必須在創新、成本控制和市場定位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。隨著行業的演變,只有最具適應性和財務韌性的品牌才能茁壯成長。